欢迎光临厦门都市网!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教育

真正厉害的父母,都在野性养娃


很喜欢教育专家尹建莉的一句话:“生命不害怕艰苦,只害怕淤堵。”

言下之意,是说每个生命的成长和发育,都有其规律。

对一个孩子而言,最好的肥料就是父母的信任和放手。

那些真正厉害的父母,都在野性养娃。

他们允许孩子做自己,也允许孩子去玩、去野,去闯荡未知的世界,去体验生活的多样性。

哪怕孩子因此走一些弯路,甚至不小心摔一跤,亦是一次珍贵的经历。


博主@杨小米是个“野性养娃”的妈妈。

儿子球球蹒跚学步时,她就经常带球球去草地上爬,探索自然环境。

哪怕家里长辈撇嘴反对,觉得这样不卫生,会把衣服弄脏,孩子也可能会着凉,可杨小米依旧我行我素。

在她看来,爬行能锻炼孩子的平衡感,还能提升手眼协调力。

衣服就算脏了,也没事。回家往洗衣机里一丢,只要给孩子勤洗手就行。

当然,孩子也可能因为感染病毒而生病,可在那个当下,杨小米并不想因此制止孩子,让孩子失去玩耍的乐趣。

后来,球球学会走路了。杨小米更是会保证每天4-6小时的户外时间,早教课也只保留了体能相关的。


因为学过心理学,杨小米制定的带娃原则,是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,不限制孩子,鼓励孩子进行自由自在地尝试万事万物。

这样的做法,看似和传统教育模式相悖,实际上更尊重孩子的天性。

野,是孩子的天性。

父母要做的,不是打着爱的幌子,用条条框框限制孩子,而应该鼓励孩子展现真实的自我,释放生命中的原始活力。

很喜欢《林间最后的小孩》中写的一句话:

自然总是能给孩子一个更为广阔辽远的世界,这既不同于父母给予的亲情世界,也不像电视那样偷走孩子们的时光,而是能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。

如果孩子像温室里的花朵那样,在呵护中长大,注定难以抵御风雨。

反之,如果父母敢于放手让孩子去撒野,在自然中奔跑充电,这样的孩子往往长得更茁壮、更有活力,身上自带野性之美。

要知道,人类生来就是自然的野孩子,而不是钢筋混泥土里的工具人。


在电影《小王子》中,有个情节戳中了无数父母的心。

影片中的妈妈为了女儿能上个好学校,专门搬到了离学校近的郊区。哪怕费用高昂,也在所不辞。

从小,这位妈妈就给女儿制定了密密麻麻的学习计划。

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,都安排得满满当当。

妈妈要求女儿不论做什么事,都要按照既定时间表来。甚至就连吃苹果,也要限定时间。

就连每年的生日礼物,妈妈也都送女儿学习物品,而不问问女儿到底喜欢什么。


刚开始,女儿对妈妈的话言听计从。可时间久了,难免有些厌倦,只想逃离这个家。

后来,当妈妈再次劝女儿要努力时,女儿坦言:“你很快就会变得和爸爸一样,每天工作,然后就消失了。”

妈妈鼓励她:“你会成为一个很出色的大人。”

女儿却很清醒地说:“那是你想要我过的人生,不是我想要的。”

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。

真正的爱,不是为孩子铺好未来所有的路,而是教会孩子如何应对世事刁难。

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,而是独立个体,有自己的特质、兴趣和梦想。


正如诗人纪伯伦所言:

孩子其实并不是你们的孩子。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求的儿女。他们借你们而生,却并非从你们而来。

如果父母的控制欲太强,处处束缚着孩子,限制着孩子,孩子只会越来越不开心。

适当放手,野性养娃,让孩子自由生长,反而能让孩子发展自己的潜能,在面对未来的挑战时,更加自信和坚强。


朋友@绿泥泥是个不走寻常路的妈妈。

儿子糖豆3岁时,她没有像身边的父母那样鸡娃,而是带着糖豆去全国旅居了9个月。

之所以这么做,是因为绿泥泥发现在熟悉的城市,早已玩无可玩,每到周末就发愁去哪遛娃。

家附近的商场,喂个兔子就要一百多块钱,也没有新鲜感。

很多人不理解,觉得这么小的小孩,旅行能记住什么,路上太折腾了。

可绿泥泥体验下来却发现,让孩子走出家门,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潜能。


糖豆是个高需求宝宝,在家时动不动就掉眼泪。

现在出门在外,糖豆见的人多了,胆子也大起来了,能和所有遇到的路人、服务员、小朋友交流聊天。

因为经常换房子换城市,糖豆的自主性非常强,平时自己就能穿戴整齐收拾书包,在高铁上不哭不闹。

在旅居过程中,糖豆看过蚂蚁搬家、蜗牛爬行、燕子喂食,天性在野外得到极大释放。

和同龄人相比,糖豆身上有种蓬勃的生命力,看起来活力满满。

现在有太多小孩,因为学习压力大,经常使用电子产品,失去了跟自然的联系,整个人都萎靡不振。


弗洛伊德提出过一个有意思的理论:

人必须学会表达自己的攻击性,否则就会生病。

怎么表达攻击性呢?要么是在竞技场上博弈,要么是在野外释放。

有些懂事乖巧的孩子,小时候内心情绪被压抑,长大后可能在某个契机,就会出现迟到的叛逆期。

因此,父母与其过度保护孩子,不然让孩子趁早接触到更大的世界,这样才能真正帮孩子建立强大的内核。


养娃之路漫漫,非常考验父母的心力。

所谓野性养娃,不是说对孩子放任自流,也不是不管不问,而是既能给孩子成长空间,又能为孩子托底。

身为父母,具体该如何做呢?

第一,多带孩子亲近自然

平时有空时,可以多带孩子走到户外,接触大自然,比如打球、跳绳、放风筝、抱树等。

在跟自然的互动中,孩子注意力会更集中。

奥克兰大学针对“幼儿和自然的连结”,调查了来自493个家庭中2~5岁的孩子。

结果显示,亲近自然的孩子,更能表现出分享、合作、关心、助人等行为,多动、情感和行为障碍也更少。


第二,引导孩子打开感官

现在很多孩子的业余时间,被辅导班填满,对生活的感知力渐渐下降。

父母可以在日常互动中,帮孩子打开感官, 即通过视觉、味觉、触觉、嗅觉、听觉,来让孩子捕捉生活的美好。

比如在公园里,当孩子看到陌生的花儿时,不要急着告诉孩子答案,而要引导孩子关注:它长什么样子?花纹是什么形状?

这样的观察和接触,有利于孩子打开感觉的开关,从而不断与其他生命相遇、相识。


第三,帮助孩子撕掉标签

你有没有听过这样的声音?

比如女孩子不要太调皮、好孩子不能爬树、男孩不可以哭......

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会被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,形成一些刻板印象。时间久了,孩子就会自我设限。

父母要学着撕掉自己的性别标签,比如爸爸多做家务,妈妈不限制孩子对玩具和衣服的选择等。

引导孩子保持对世界的野性,勇敢做自己,而不是为了迎合别人而改变自己。


野性养娃的背后,蕴藏着父母深沉的爱。这件事说起来简单,做起来却很难。

它需要父母有一颗强大的心脏,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

与此同时,父母还需要把更多选择权让渡给孩子,让孩子自己决定穿什么衣服、玩什么玩具、周末去哪玩等。

其实,只要没危险,且不违反法规,父母都可以放手让孩子大胆去试错。

唯有如此,孩子才能积攒足够多的养分,活出真正的自我。

十点读书开视频号啦!

金牌主播夏萌出镜,带你重读经典

从唐诗宋词到中外名著,短视频里学知识

欢迎点赞关注

本期解读:柳永《雨霖铃》

作者 | 林希言,公众号:希言说成长

主播 | 文静,优雅女神经,公众号:每晚一首循环歌。

图片 | 视觉中国,网络(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厦门都市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我要收藏
0个赞
转发到:
阿里云服务器
Copyright 2003-2025 by 厦门都市网 xm.csrib.cn All Right Reserved.   版权所有
关注我们: